• 行业新闻

海洋时代 上海如何从“大”到“强”

发布于:2010/12/20  来源:上海物流网  点击次数:

     资料显示,自今年8月上海港的集装箱累计吞吐量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后,已稳定保持3个月。这个“跨栏”和“蝉联”使上海成为世界级大港,而数据统计上的这个“第一”是否意味着上海已跻身国际航运中心行列?
    对此,与会专家认为,“大港”并不等于“强港”,集装箱吞吐量还只是一个“量”的概念。与此相关的一个事实是,尽管老牌港口伦敦港因全球经济东移,导致年均集装箱吞吐量萎缩至两百万,明显低于负载两千万的上海港,却仍是举足轻重的国际航运“神经”节点、无可争议的国际航运中心。“两千万”难敌“两百万”,原因何在?
    随着全球贸易日益频繁,即使港口拥有庞大的集装箱吞吐量,也终将面临容纳能力、岸线数量的制约与饱和。拓宽出路的途径就是发掘国际航运中心的深度内涵,即构建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这正是伦敦港屹立不倒的奥秘,也是上海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要克服的软肋。
    20世纪40年代,伦敦采取港区分离的模式,将港口硬件设施外移至城中心以东40千米外的海域,而选择在原地大力拓展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等航运相关产业,这些领域如今已拥有数千家规模企业,其中一部分已成为航运服务业的世界品牌。这个相对完善的航运服务集聚区,能够有效减少产业内部交易费用,降低社会成本。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可以触发员工间的竞争压力与知识交流,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凭借这种“一箭多雕”的航运服务,海事法律、船舶交易等机构纷至沓来,伦敦港也因此承担着40%的世界贸易市场交易量。而这些正是伦敦港以少胜多的原因。
    相比之下,上海港在航运服务方面有待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当务之急是发展与上海港相关配套的航运金融、航运海事、船舶交易等航运服务业。从“大”到“强”,上海航运亟须为这第二次“跨栏”做准备。

上海物流公司】编辑整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