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业的综合业务平台
发布于:2011/8/6 来源:http://www.66083797.com 点击次数:
一年多来,京东商城完成了从垂直型向综合型的扩张,强势介入家电等所有3C零售。苏宁易购承载着未来十年再造一个新苏宁的重任,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从家电3C业务起家后开启了向百货业转型,并计划在未来10年实现3000亿元的销售额。
作为综合业务的平台型电商,淘宝商城尽管业绩增长迅速,成为美的、海尔、TCL、长虹等不少大企业的网络零售平台,但与苏宁、京东多是自营业务平台相比,其开放型平台商业模式更近似于传统商业中的市场形式,只是建立起一个市场,至于场内商铺如何经营,淘宝并无约束力,这样的商业形态能走多远令人担忧。与专业电商、多业态渠道商纷纷实施综合品类发展不同,家电制造商的电商平台多局限于自身产品零售。在海尔、TCL、志高、海信等家电企业的网上商城,《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了只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售。
这意味着,未来在电商渠道格局中,家电制造商的网上商城只能以补充者出现,成为企业在团购、工程等细分市场上的营销平台。上海到深圳专线 同时,专业的家电垂直零售网站也只能作为补充,最终占据家电零售主角的还是那些综合性电商。
京东、淘宝、苏宁易购等综合性电商在家电零售业务上的竞争优势正在突显,多业态带来的用户规模和黏性增强,并确保了企业的采购价格优势,同时在物流配送和仓储平台实现各品类共享后,企业的边际成本将呈现递减走势,盈利能力也将迅速提高。
未来,是以京东为代表的专业电商成为渠道主角,还是以苏宁为代表的渠道企业成为主导?两者的“明争暗斗”已提前打响,从产品价格战到市场封杀战不断。去年底以来,关于苏宁、国美联合家电企业封杀京东商城的消息就不断出现。对此,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并不放在眼里,“原本国美和苏宁也说要封杀我们,如果说是两年前还有可能,但现在你们可以看到,根本封杀不了。”
同样,今年以来京东商城、淘宝商城等轮番发起的家电“价格战”,也令苏宁易购和国美商城等对手看不上眼。知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以苏宁每年数百亿元采购规模,对抗京东商城数十亿元的采购规模,两者从厂家处的拿货价格最少相差10%左右。如果苏宁易购打真价格战,那么京东的价格优势马上消失。”
不只是刘强东,包括苏宁易购总经理凌国盛,心里都知道两家的“真刀真枪”较量还未展开,一旦苏宁易购下定决心全面借助苏宁的采购、物流配送和仓储等平台优势发力网购市场,将在短期内对所有电商的家电零售业务产生冲击。
正是受制于线上渠道在投入扩张和份额占比增加时,不可避免冲击线下零售业务的稳定性和价格体系,传统渠道企业的电商转型一直面临着“左右徘徊”尴尬。正如当年,苏宁、国美以零售连锁化业态扩张时,各省的家电代理商五交化、交家电公司看到了这一趋势却未能快速转型,最终只有江苏的五星电器、湖北的工贸家电等少数企业成功从代理业务转型零售连锁并获得了不错发展。
新一轮的挑战同样摆在了苏宁、国美等渠道商面前,面对固有的、成熟而稳定的线下零售业务,拥有规模化采购、专业化服务、完善物流配送等诸多优势,传统渠道商在转型电商渠道中显然只缺少魄力和决心。
输赢:物流与仓储
长期以来,我国的物流成本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有研究指出,全世界82%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流通成本占50%~70%,中国物流成本特别昂贵。另一个可比数据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一般为8%~10%左右,远比我国目前的18%低。在物价不断创新高的情况下,畸高的物流成本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今年6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国八条”。
有专家分析,中国的物流成本高,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物流运输中各种收费太多,乱收费、多收费、高收费、不合理收费现象十分普遍,包括道路的收费、管理的收费、办理各种证件的收费等等。如近20年新建了不少高速公路,长期存在超高的过桥、过路费,致使公路货运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目前中国的物流交通组织方式太落后,以中小企业为主,不像国外已经形成几家大的运输公司。这些大公司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调配车辆的运输情况,而在我国运输能力有40%是空载状态,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出去的时候是超载,回来是空载。中国的物流成本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2倍;
三是物流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成熟。譬如,很多部门都在管物流,但是管理重复且不到位,导致我们的物流成本过高。而物流成本过高无疑助推物价上涨。以农产品为例,中间商通过物流层层加价,到了市民餐桌上价格被抬高了很多。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也坦言,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稳定物价、降低物价的重要内容,物流总费用的居高不下,对缓解目前的高物价和通货膨胀非常不利。
此外,上海到深圳专线物流成本上升和物流服务价格偏低,加上资金趋紧,使得物流企业经营难度也越来越大。发改委数据显示,1~5月,重点物流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增长4.2%,增速同比下降33.2个百分点,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低23.7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5.2%,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低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