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新闻

行业协会在物流发展中的作用上海到长春物流

发布于:2011/7/29  来源:http://www.66083797.com  点击次数:

    对于行业协会 上海物流网
    1.制定大件运输的考评体系
    大件运输具有行业自身特性,制定行业服务标准有利于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建议结合我国大件运输的发展特征,结合电力、化工、机械等行业的不同需要,制定大件运输评价体系和方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深入开展大件运输综合评价工作,从行业自律层面强化对大件运输的管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2.促进大件运输的区域合作
    区域内的大件运输企业业务互补性高,具有较强的区域合作需要。建议行业协会在区域内部或全国范围建立区域合作的平台机制。通过信息共享、业务合作、集团采购、统一保险等方式,引导企业合作共赢,促进行业“抱团发展”。
    3.引导大件运输的环保发展
    大件运输的特殊性,对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行业协会积极推荐环保车辆的使用,引导行业节能减排。建议行业协会积极引导低排放的大件运输的发展,建立大件运输的综合运输体系。
    4.加强大件运输的人才培训
    物流人才是每个大件运输企业的基础,大件运输工种对操作人员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建议行业协会制定行业人才技能标准和培训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奠定行业发展的基础。
    5.建立与国外有关方面的联系机制
    德国大件运输发展较早,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德国同行也迫切需要与中方合作。中德之间已有许多联系渠道,就大件运输的方案设计、运作执行、法律规范和标准制定方面,也应该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机制。比如,可以增加像我们这次的考察研修团组;邀请德方专家来华讲学交流;双方互相参加对方活动;派遣中方学员到德国实习;请德方专家参与中方项目咨询;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等。日本物流业的特点

  在日本,从事物流服务的有150万人,每50人中有一名是做物流服务的。物流在日本的广泛由此可见。日本的物流管理,已经形成了适合其国情的现代化流通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1.运输系统现代化。日本政府十分重视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设,仅1958-1968年10年间,交通运输的投资就增长了27.8%,并实现了运输装备的现代化。公路货运量由1960年的14.9% 上升到1984年的46.2%,汽车运输的优势在日本物流中十分突出。
  2.仓储系统现代化。日本仓储一直作为物流的中心环节,被列为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日本建有大型仓储群,担负着物流中心的任务;另外还建有一批小型仓库。这些仓库的建设为日本物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叉车、托盘更是朝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3.装卸搬运系统现代化。日本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其装卸物多数采用叉车,或用链条输送机传送。托盘小车的采用,加速了物流的速度。
  4.包装标准化。日本政府曾颁布了《工业生产包装标准》,大多数包装都有统一编号,才能够条码识别物。包装技术或产品包装手段都实现了高度现代化。
  5.信息处理现代化。日本的各个物流中心完全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它是实现信息处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计算机总控室设有总机,与各工厂、商店、批发商社、用户以及物流中心的各个分机系统都连成了网络,形成自动处理与传输的信息系统。

  二、日本物流业的发展经验

  1.重视物流业的学习和研究。美国是最早提出物流管理的国家,是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50年代中期的日本,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十分重视学习美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在考察美国工厂的运输情况,如搬运设备、搬运方法、库存物资的堆垛方式与厂内运输有关的工厂总体布局和搬运技术的状况之后,正式引进了“物流”这一概念。在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和物流需求的推动下,物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之他们非常重视物流的研究与组织管理,从而在进入 70年代后,日本在物流技术和管理的探索上,开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日本物流业除了积极向他人学习借鉴之外,还非常重视自身的科学研究。他们成立了物流研究所、物流学会等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和物流工作者,对共同关心的物流问题进行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研究。为了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意识,他们召开全国乃至国际会议,即积极提高物流业的战略地位,又提高物流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上海到长春物流
  日本重视物流科学研究还体现在肯花大力气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上。除了在有关的大专院校设有物流课程,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外,还有群众学术团体为社会培养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如日本物流管理学会和日本物资流通协会,分别举办定期的物流大型讲座,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物流管理人才。
  2.物流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日本物流业发展无论是在规划布局、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开发、规范管理等各方面都是紧紧围绕着社会需求展开的,有的甚至超前一步,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日本政府推进物流发展主要是积极加快建立物流基地:首先,由政府牵头确定市政规划,在城市的市郊结合部、内环线之外(或城市之间的主要干道附近-
)选择合适的地块作为建设物流基地的选址。其次,将基地内的地块分别以生地的价格出售给各个不同类型的物流行业协会,协会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和建造物流设施,同时成立专业公司来负责此项工作。协会成员的出资额可多可少,不足部分政府还可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再次,政府对已确定的物流基地积极加快交通设施的配套发展,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促使物流基地的地价升值,使投资者能得到回报。最后,各个协会的专业公司则根据当前本行业的实际需求在物流基地内统一规划建设物流设施,建成后由专业公司负责管理。协会中出资的会员都可以按照自己业务的大小相专业公司承租物资设施,并可享受相同的优惠价格。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协会中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协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竞争,使物流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3.重视物流业信息化。为提高物流效率,适应流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据 1988年的日本政府颁布的《运输白皮书》报告,80%的运输业者已经各种程度利用了计算机,特别是路线卡车的使用率达到了91%,航空运输业达到了 91%,外航海运业为85%,仓库业77%,路线卡车货运业的联网率达到了63%,以其他公司的联网率带到了50%,仓库业的联网率也超过了50%。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随着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流通业务将准时生产制引入商品流通中,生产者和销售者采用准时制生产、准时流通的运营方式,加快了物流业信息化的步伐。通过信息化,物流企业在出入货统计与验证、库存管理联网、配送信息管理、载货明细表编制、货物追踪情报、运输车辆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和效率化。 由于非洲市场的航线信息比较分散,加之很多航点的通航信息对于国内货运航空货运来说并没有实在的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两部分进行,亚太区域对国内货运航空货机非洲航线运营有借鉴意义的标杆航企的航线统计;非洲最有潜力的三个航点约翰内斯堡、拉各斯、内罗毕货机运力投放数据统计。
    (一)亚太区域非洲航线标杆研究
    (二)非洲潜力机场运力投放统计
    其一,南非约翰内斯堡机场(2009年)
    其二,拉各斯机场(2009年)其三,内罗毕机场(2009年)内罗毕机场的航线网络非洲市场货运商机分析
    一是政经环境:非洲虽然近期经济发展强劲,但由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制度不健全),政局尚不是很稳定(2010年世界杯期间,在南非法制“相对最健全”的国度,抢劫事件尚频频发生,非洲国家整体社会治安情况可见一斑),货源结构单一(虽然近期货源结构正在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时下非洲经济的发展还是主要依赖资源类初级产品),市场基础并不足以支撑货班经营。
    二是航企建言:从来自亚洲和非洲的运营数据来看,现在亚洲尚没有航企经营非洲的纯货班,即使像国泰、大韩这样的行业标杆企业也仅在非洲经营零星的客班;而之前有尝试经营货班的新加坡航空和翡翠航空,也在短暂的运营后暂时停止了非洲航线的运营,航企的经历也从一个侧面预示非洲市场短期内尚不适合国内货运航空的货班经营。对于国内货运航空来说,非洲市场现在确实不成熟。不仅去程航程远,飞行成本高,货物品质不高,并且回程还无货;与此同时,对于现在的非洲市场,中国国内现在尚没有大型货机(B747F或B777F)运营,因此当地对大货机的保障能力也很是堪忧……
    但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暂时忽略非洲?如果不是,那么进入非洲市场的“切入点”在哪里?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前,先了解一下今日的非洲。
非洲经济发展与市场现状
    (一)不利因素:
    一是非洲国家贸易壁垒高,除了对商品和卡车(非洲最重要的商品运输方式)征收各种关税外,还经常征收高额费用和税收。
    二是政局稳定逆转,随着一些非洲国家先后结束内战,非洲国家政局在几年前已逐步走向稳定。但近年来,毛里塔尼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和马达加斯加相继出现非宪法政府更迭,相对稳定的非洲政局开始出现逆转。此外,持续了数十年的索马里内战仍在继续,刚果(金)国内冲突不断。
    三是非洲官僚主义泛滥以及腐败问题严重,货机运行的隐形成本增加。
    四是基础设施落后,保障能力堪忧;非洲大陆现有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大部分是殖民时期留下的。由于缺乏资金,非洲国家对原有基础设施既没有扩建和改建,也没有进行必要维护,导致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五是过分依赖单一的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难免会出现起伏。
    六是就业问题严峻(失业率高)。
    (二)有利因素:
    一是增长势头迅猛。2000~2008年,整个地区的实际GDP的速度增长为平均每年4.9%,而上世纪90年代的增长率仅为2.4%。此外,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的政府已经进行了结构性改革,使得其经济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事实上,2008年实际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长至620亿美元,而2000年为90亿美元。相对于GDP而言,这一规模几乎与流入中国的外国投资相当。在2000~2008年间迅速增长的非洲新流入资本中,FDI的增长占到了很大一部分。
    另据非洲开发银行(AfDB)最新发表的《非洲经济前景2010》报告预测,2010年非洲经济将增长4.5%,而明年(2011年)的经济增长幅度可望达到5.2%,非洲经济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东亚等经济增长最迅速地区(见上表:世界主要地区GDP增长率)。
    二是发展后劲大。对单一的资源类初级产品依赖程度降低,商品需求呈现多元化,电信、交通类产品需求增长迅猛;此外随着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会加快低附加值产品产业的大转移,即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等)转移到东南亚和非洲(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的事)。
    非洲国家除了南非和尼日利亚等富裕国家外,还有很多国家经济竞争力排名比较靠前,如突尼斯、摩洛哥等。 上海郑州物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