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物流
发布于:2011/7/29 来源:http://www.66083797.com 点击次数: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切实做好粮食工作,保持粮食问题长期稳定,不仅对保障人民群众吃粮安全,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发挥种粮农民积极性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昆山物流公司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及其由来
“无粮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前提,直接影响着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粮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它源自粮食需求的刚性与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粮食安全”所下定义形成了最初的“粮食安全”概念。FAO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并把世界粮食库存量至少应占当年需求量的17%-18%视为全球粮食安全的最低限量,强调各国政府确保本国粮食供应,提高国内粮食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粮食安全”的概念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1983年4月,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最终目标的解释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四项具体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食品,即为适应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变化提供持续有保障的食品供应能力;(2)最大限度地稳定食品供应,即确保市场食品价格稳定,并处于合理水平之下,使消费者能够承担得起?;(3)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满足基本营养需求的食品,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有足够的食品供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是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能够买得起;(4)食品质量安全,即消费者所购买和消费的食品是安全的、高质量的,并符合其消费偏好。也就是说为确保“粮食安全”,既要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供应量,又要建立起稳定的粮食供应机制,同时还要不断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这一论述,使粮食安全的概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明确。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源于自然风险和农民对粮食价格的预期。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农民的收入和生产激励,都将依赖于市场价格的变化。一旦粮食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激励效应占优,就会导致粮食产量持续上升。随着粮食供求关系向均衡回归,由价格波动而给农民所带来的风险效应却逐渐占优,这就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不稳定性。与一般工业品不同的是,粮食价格的小幅波动,很难消除短期的供求失衡。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固有的自然周期,在短期内,粮食的供应量不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其次,由于粮食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其需求弹性非常小。正是由于粮食产品在短期呈现供给完全无弹性和需求低弹性的特征,过大的供需缺口将会引发灾难性的粮食安全问题。从全球来讲,粮食安全是一个严峻问题。目前最突出的是粮食分布不均。世界上仍有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以上)受到饥饿威胁,36个国家面临严重粮食短缺,每年几百万人死于饥荒。在中国历史上,粮食问题也一直是一根主轴,粮食丰足,则百姓生活安乐、社会稳定;灾年缺粮,再加上饿死人,百姓就要造反,社会就不安定。《资治通鉴》里面几乎每隔十页就出现“大饥,人相食”之类的记载。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耕地仅占世界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上海到广州物流
二、粮食安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粮食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发展和和定。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确保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虽然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降低,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不论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还是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事实证明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而且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才恢复调整过来。当前,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必须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确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坚实、稳定的基础方面,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丰收,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949亿斤,国内粮食供需状况明显改善,产不足需的矛盾有效缓解。但也要看到,粮食生产、消费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给粮食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必须始终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把粮食安全这一关系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巩固好、维护好。
2、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仍是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7.4亿是农民,只有农民增收,才谈得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只有农业增效,才谈得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农村发展,才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至今,中央连续出台了4个“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六中全会继续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时再次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的基础恰恰在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否保持,落脚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上。可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是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维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越是粮食增产,越要让农民增收。因此,粮食安全也是中央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的粮食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3、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有两条与粮食工作密切相关:一是“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题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二是“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安全涉及生产和消费,联系着农民和市民,从而决定了必须统筹乡村生产者和城市消费者利益,统筹粮食主产、主销以及平衡区域之间的发展。既要让农民持续稳定地从种粮中获得收益,避免出现“谷贱伤农”,从而保护种粮者的积极性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兼顾城市消费者的承受能力,避免出现“谷贵伤民”,进而使整个粮食经济处于一种协调健康的良性循环和互动状态。此外,粮食安全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政府公共财政所覆盖的范围。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如何,直接体现了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个和谐社会,政府既要善于应对和处置可能出现的粮食突发事件,也要善于对影响粮食安全的重大因素和长期趋势做出来雨绸缪的全面规划,使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并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至最低。
4、粮食安全是营造和谐世界的重要条件。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也是世界和谐的决定性条件。过去,国际上曾认为中国无力自己解决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最终要靠挤占有限的国际粮食资源,给世界带来灾难。然而,中国却以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步伐,不但证明完全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实实在在地丰富了世界粮食资源。近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有20%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的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至5亿吨的巨大成绩让所谓“中国粮食威胁论”不攻自破,并由此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再高评价也不过分”的赞誉。
自2006年起,中国不再接受联合国的粮食援助。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中国在2005年就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从粮食受援国变为援助国,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持续改善。事实证明,只有解决好国内粮食安全问题,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上发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影响力;才能有资格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更好地推动营造和谐世界。三、粮食主管部门努力工作,确保粮食安全,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上海到南京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