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物流业跨越式新发展
发布于:2011/8/12 来源:http://www.66083797.com 点击次数:
上海物流网寻找发展突破口三大运营商布局物联网各有侧重点,专家称物联网领域并无任何固定的商业模式,具体选择哪一种商业模式,应根据物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业务性质、用户对象、合作主体的诉求差异以及各种商业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来灵活设计。
“国务院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给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我国物联网产业应用发展的瓶颈有可能在物流业率先得到突破。”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表示。
物联网是通过光学识别、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
上海到延安货运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流业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整合和一体化运作而形成的新兴产业。
“物联网与物流业结合,不仅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而且拓展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空间。”张建宁向记者表示,物联网产业相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安防、家居、旅游等10多个行业,但哪一个行业会成为发展突破口,率先得到示范应用,就看哪个行业能否率先找到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共振点”。
张建宁表示,目前物流业发展急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物联网恰好能解决物流业的这一需求。物流业有可能成为我国物联网应用发展的突破口。
机遇大于挑战
“物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正在演变为政府的行动纲领和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方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综合处处长安筱鹏在日前举行的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表示。
安筱鹏同时表示,应清醒认识到物联网发展道路上面临的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的不足,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迫切需求,物联网缺乏能够整合硬件、软件、网络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本能力,以及物联网标准化体制的滞后和安全隐患。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有不少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偏小。目前很多企业已开始涉足物联网领域,但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联动效应不足。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难以支撑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在运营与服务环节,运营商也是初步进入该领域,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拉动效应不明显。
李真真表示,要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
上海到延安货运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尽快制定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
二是技术标准缺乏。我国在传感网国际标准制定中具备一定话语权,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但总体来看,标准发展仍滞后于应用发展。“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标准架构下,共性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应用子集也不够丰富,特别是行业标准规范的缺失,大大制约了物联网产品的产业化与应用的工程化。
三是创新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展开了物联网技术研究,然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
四是应用数量层次偏低。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一些物联网应用,但总的来说,现有应用数量仍不足以带动产业发展。部分领域应用技术水平与工程化程度较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市场风险仍然较大,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目前,物联网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以解决。借力物流业的发展,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李真真表示。